北方园林建筑特点(北方园林) - 廖盛坪财富
当前位置:首页 > 股吧 > 正文

北方园林建筑特点(北方园林)

  • 股吧
  • 2022-11-04
  • 46
  • 更新:2022-11-04 03:45:05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北方园林,以及北方园林建筑特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园林的特征是什么?

中国园林一般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两者有不同的艺术特点:

北方园林又称皇家园林,以帝王宫苑为代表,它依据自然山水而建,在雄浑的山川之中点缀宫殿、轩、榭、寺庙,别具风格。

南方园林又称私家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 是私人住宅和花园的结合,面积较小,但布局灵活紧凑,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两者异同如下:

北方园林有以下特点:

其一,北方园林以宫廷园林为代表。既然是朝廷修建的园林,那么,在人力、物力、财 力、智力诸方面都是倾国而为之。并且,宫廷园林必然讲究帝王气派,雄伟高大、金碧辉煌,主体突出,强调中心。所有的宫廷园林都占地较广,平面布局严谨,壮阔粗旷,厚重沉稳。

其二,北方园林受南方影响。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南巡,喜好南方园林,把南方工匠招 到京城造园。北方人也自觉地学习南方园林。京城的园林实际上是全国园林的集锦,集全国名园之大成。如:?圆明园仿照了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鸳”、“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 三潭印月”、“曲院风荷”;圆明园还仿照了苏州的“狮子林”。其文源阁仿照了宁波的天一阁,四宜书房仿照了海宁安阑园。熙和园仿照了杭州西湖,二者的堤、桥、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仿照了嘉兴南湖,小金山仿照了镇江的金山,芝经云堤仿照了杭州苏堤。

其三,北方园林有四合院基调。四合院是北方普遍的民居形式,贵族的四合院都是带 花园的。北京故宫的御花园,实际上是四合院花园的放大。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是研究北 方私家花园的活教材。

江南园林

1.平面格局:江南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江南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江南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江南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北方园林建筑特点(北方园林)  第1张

北方园林的代表是什么

有圆明园、颐和园、绛守居园池、铁山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1、圆明园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

3、绛守居园池

新绛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2009年12月9日,绛守居园池入选“国家重点公园”。

现存园池大体基本面貌是清代李寿芝重建,后经民国初年修建的风貌。 园池东西长,南北窄,一条子午梁(甬道)横贯园池南北,高高隆起,将园池分为东西两部分。

整个园林根据植物花卉的不同,划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景区,咫尺园林将游客带到写意的山水图画中。

甬道西“洄莲亭”屹立于芙蓉池南岸,夏日红莲翠盖飘送着藕香,在“洄莲亭”中饮酒、弈棋、抚琴,在藕乡里觉得石骨都寒,此为园地“夏景”。

绕过“洄莲亭”,园池西墙中部有一依墙而筑的重檐半亭,半亭周围广植修竹花木,冬季雪压绿竹在风中摇曳却是另一番的意境,此为园池“冬景”。

4、铁山园

铁山园是古典园林建筑,位于山东曲阜孔府,是孔府的后花园,面积50多亩。它建于明朝弘治16年(1503年),由当时的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扩建而成,其间经过三次大修。

建园之时,有人送来古鲁城内炼铁的铁渣石,类似陨石,园主十分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象征孔府从此时来运转,兴旺发达,而且与他的名字意义相合,于是把它们布置在园中,并命名为铁山园,自己也自号铁山园主。

园林处原孔府轴线的最北部,也用轴线布局,正是北方特点,其布局仿紫禁城御花园格局,这布局也只有孔府敢当。

5、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绛守居园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铁山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承德避暑山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明园

盘点:中国北方园林都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

北方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

十笏园

园林特性和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

御花园的堆秀山

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山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当然,清代皇家及贵族也有权力、财力以及人力营造如此雄伟的山。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景观效果最为有名的泰山和长城都是山景。泰山在岳位居第一,泰山封禅是历代皇帝的最爱,园林中的孤立土山概取象于泰山。长城因地处燕山、连接隘口而闻名中外,园林中常有城关一景,就是长城的写照。

园林青石

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它并不十分普遍,因为此地远离江南。于是,北京一带较少,在山东一带相对较多。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倒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此石就产于北京市的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不过,房山石在山东倒不十分普遍。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耐寒性强,能过冬。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四季景色差异性最大的主要表现于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的构筑物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北方寒冷,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不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园林世界,形成了北风园林独特的风格。

晋祠:不可错过的北方园林

在太原求学四年,之前一直对晋祠提不起兴趣,一来是相较平遥古城之类名气不足;二来感觉祠堂多供奉先贤、鬼神,应该不怎么有趣。直到临近毕业,想着不去趟晋祠未免有憾,又值朋友刚好有闲,敲定时间,便约着同去。去后,才发现自己差点就错过了这座在建筑、历史方面都非常值得称道的北方园林。

晋祠外围主要是个公园,同大多数景点一样,多为依托晋祠知名度,摘录亦或杜撰一些小故事,以作点缀,增加其游览性。小故事已记不大清了,只觉园内绿树成荫,植株繁盛,不失为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穿过公园,才是晋祠的入口,朱红色的门墙显示出其地位的不同,门中央悬挂着陈毅将军题的晋祠牌匾。

入门后,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戏台的背面。戏台名叫水镜台,出自《汉书》意为"清水明镜不可逃形",分前后两部,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为清代补建,坐东朝西,面向圣母殿。 感觉整个造型很像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所变的庙宇,窗似眼睛,门似嘴巴,配上亮丽的黄色,炯炯有神,很是傲娇。

穿过会仙桥,看了金人台后,我们就离开了中轴线,向北寻唐叔祠。唐叔祠前是个八角莲花池,只可惜时候不对,池内几朵紫莲残败慵懒,莲叶也甚是暗淡。过了莲花池,拾阶而上即是唐叔祠,小小的院落里供奉的便是西周时期晋国的开国诸侯唐叔虞。

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叔虞到唐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当地人为此很是感激。叔虞儿子即位后,因其境内有晋水,遂改“唐”为“晋”,并在晋水的源头修建了祠堂,纪念唐叔虞,这便是晋祠的起源。

唐叔祠坐北朝南,上间供奉的是唐叔虞的塑像,东西厢房是各地捐献的一些佛像雕刻,因大规模灭佛运动,大多雕像已是残缺不全。 南边门口处不是门神,却是些鼓瑟吹笙的宫廷乐女塑像,乐女服饰颜色依然亮丽,造型亦很生动,只是摆放在这种位置有点像迎宾仪仗队,唐突了美人。

出唐叔祠,我就又回到了中轴线,来到献殿。献殿始建于金,是祭祀圣母的殿堂,只是宫殿四周无墙,以栅栏围之,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冰箱,以宫殿作祭台,也算是皇家的大手笔。献殿之后是座桥,名"鱼沼飞梁"。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桥梁呈十字形,仿若大鹏展翅,因此得名。这座十字桥被梁思成称作"孤例",但我等俗人对桥梁不甚了解,感觉卢沟晓月、二十四桥更适合在书中遇到,要是真正上了桥,桥也便同千千万万桥梁作用一样了。

穿过鱼沼飞梁,就是晋祠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圣母殿创建于宋天圣年间,相传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正殿的八根柱子上盘着八条龙,是我国唯一保留下来的木雕盘龙。殿中有侍女、太监42尊,邑姜居中而坐,凤冠霞帔,雍容华贵,一副宫廷统治者的形象。

而我最爱的地方,是圣母殿右边的一株古柏。左边原有一株凤柏,与之对称,县志记载清朝时期,已被不肖子孙砍伐。龙柏树龄已有2600多年,树干皴裂,但枝叶依然青翠。因年代久远,其枝干向地面倾斜成45°,而造化神奇之处是在龙柏旁边正好生有一株小柏树,予以支撑。如果龙柏倒塌,不仅会砸向圣母殿,造成宫殿破损,更是损失一株齐年古柏。因有撑天柏的支持,龙柏显示出一种游龙侧卧的奇景,人们将这两株柏树视为父子之间的相互扶持,草木亦有灵性。

然而,当参观完圣母殿之后,一个大大的疑问出现在我的心里。问导游为什么这里叫晋祠,却主要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唐叔虞偏安一隅,不论宫殿布置还是祭祀,都跟邑姜相去甚远。导游解释说这是因为人们讲究孝道,一个人的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大过生他养他的母亲。理由只是这么简单吗?

查阅资料,发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正好有一期,讲的就是晋祠之谜。人们看到圣母殿中悬挂的牌匾,大多是在歌颂剪桐封弟的故事,而圣母坐下的高台,也是雕刻的一位将军扬刀立马,驰骋沙场的画面。就像关公祠里墙上绘的是关羽的赤兔马和千里走单骑的情景一样,宫殿的描述必定是宫殿主人的相关事迹,像晋祠这样描述和殿里供奉的不是同一个人,还是见所未见。

要解释这种矛盾,还要从太原的地理位置说起。古时太原是中原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历朝历代都会派重兵守卫,但因为守将手握重兵,也更容易造成佣兵起义。汉文帝刘恒、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等都是太原起兵,夺的天下。

太原三面环山,传之为龙脉,而又出了这么多真龙天子,所以一直就有“龙运之兴”的说法。当年,宋太宗赵光义攻打太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守城的将领都投降了,政权都投降了,百姓和士兵还在顽强的抵抗,没了武器,他们就揭瓦而砸。最终,赵光义在攻下太原之后,下令驱逐城中居民,水淹火烧彻底毁灭了晋阳城。

就在赵光义毁灭晋阳城的第二年,却下令大规模修缮了晋祠。有说是赵光义残暴的做法使得北宋政权和晋阳的百姓矛盾激化,晋阳自古以来,就有唐叔虞崇拜,在彻底毁灭了晋阳城之后,为了缓和矛盾,赵光义大兴土木,修缮了人们作为祭祀地点的晋祠。也有说法是赵光义颇为介意晋阳“龙运之兴”的传言,也忌惮晋阳彪悍的民风,所以想借修建晋祠之举,弱化唐叔虞崇拜。然而,即使赵光义想这么做,直接换成圣母,晋阳的百姓怎么可能会接受呢,所以,这就需要一个契机。

而这个契机,就是多年之后的一场地震。圣母殿中有块石碑,刻着一首小诗,写道“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漂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县志记载在赵光义的儿媳刘娥当政期间,太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悬瓮山因地震,而山体滑坡,毁坏了晋祠,宋朝当权者可能就是在这个期间,偷梁换柱,将圣母替换了唐叔虞,无奈的唐叔虞也只能接受着这一切,一个人怎么可能和他的母亲争夺贡品,争夺祭拜呢!

按照古人修建祠堂并种植柏树的习惯,龙柏的年龄正好是西周时期,说明当年,这里确实有一座祠堂,而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提到过鱼沼飞梁,鱼沼飞梁的石基和圣母殿的石基是相互咬合在一起的,说明二者是同一时期建造的。宋朝在修缮晋祠时,只修建了鱼沼飞梁的水面建筑,水下的石基明显不是宋朝的风格,年代也更为久远。只是经久变故,原来的祠堂早已倒塌了,种植的柏树却没有死,在一次次的历史变迁中,成了现在的模样。

有人说圣母的形象是仿照当时的皇太后刘娥建造的,因为如果没有宫廷的允许,民间是绝不可能私自按照皇家的建制来修建。然而,由于缺乏史料,具体的真相早已无法得知。晋祠也就以这种诡异而合理的方式存在着,迎来送往,香火不绝。

远古时期,人们崇尚太阳,圣母殿顺着山水走向,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对日出的方向,这与近代建筑坐北朝南完全不同,明显是远古时代遗留的建筑模式。 除此之外,园内殿宇、亭台、楼阁、桥榭、寺庙、道观等样样俱全,浓缩了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样式。直到现在,我依然很庆幸当初在离开之前,选择到晋祠参观,而这段记忆,也像酿酒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越发醇香。

关于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建筑特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