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就少看,不喜欢就远离什么意思(看不惯就少看) - 廖盛坪财富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正文

看不惯就少看,不喜欢就远离什么意思(看不惯就少看)

今天给各位分享看不惯就少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看不惯就少看,不喜欢就远离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看不惯,那就别看(为咪蒙说几句)

首先声明,我不是咪蒙的粉丝,对咪蒙也没什么好感。实际上,在接触到之后,我就不看微信公众号了,各种口味的鸡汤也已经戒了。我知道咪蒙,是因为在几个月前的某一天突然看到很多骂她的文章。

我读过的围剿咪蒙的文字,要远多于出自她的文字,所以,我也无法过多地评价她。只是今天无意间在上看到了连续三篇点名骂咪蒙的文章,标题短短几个字,火药味十足。这引起了我的一点兴趣,希望以比较平和的语气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咪蒙的公众号,随随便便发一篇文,阅读数轻轻松松10W+,令无数做公共号的同行艳羡不已,望洋兴叹。咪蒙因为刻薄污黄大尺度的字眼,随意给人贴标签的行为一直饱受垢病。而她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是事实。所以,骂声一片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在众多骂声中,有一些甚至人身攻击,把咪蒙贴给别人的标签狠狠地贴回到她的身上。咪蒙曾写有一篇《致贱人》,文中将那些理直气壮要求别人帮忙的人称为“贱人”,不久之后,她自己却因为孩子入学问题而不得不求助他人。为此,引来了口诛笔伐,“咪蒙,你终于成了你口中的贱人。”

因为这句话,我特意地去看了咪蒙的《致贱人》。我看到一个颐指气使的傲慢女子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指责嘲笑别人,我也不喜欢她。求助一下就是“贱人”了?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互帮互助,我们从小就得到过大大小小的帮助,也曾多多少少地帮助过别人。按如此标准,贱人无处不在。

此文一出,明着重伤了好多人。但是这样无心无肺,如泼妇骂街的文字仍然被转发无数,为什么呢?因为她替很多人说出了自己说不出口的心里话,很多人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希望自己眼中的“贱人”们看到,你们以后别动不动就来烦我!然而,我觉得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当自私可以如此冠冕堂皇时,它就能迅速撩拨起很多人潜藏在内心的自私。

再说说咪蒙后来那篇被网友称作“打脸”的文字。这篇文章我没有看过,从那些围剿咪蒙的文章中,我了解了事件的大概。刚刚还在斥责“贱人”们的无耻行径,一副“万事不求人”的姿态傲视众生,不久后却因为儿子的入学问题又四处求助。咪蒙自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想到自己是在打自己的脸吗?然而她还是发了,让大家围观了她的窘迫。这里面是否有炒作,我不敢妄自臆测,但是我觉得至少她不会以自己的儿子为主角来虚构一个事件,以此来博眼球。

以我的愚见,这连接着发生的两件事情,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双重标准”。

对立的“双重标准”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自己或亲密的人是一个标准,其他人是一个标准。比如考试失败,自己是发挥失常,别人是理所当然。同一个行为,发生在不同群体身上,解释也可能完全不一样。在一个势利鬼看来,富亲戚的友好是善良,穷亲戚的友好则是图谋不轨。那么对于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处境,标准也会变化。得意时,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眼,失意落魄时,却巴望自己有机会做那些自己曾经不屑的事情。

说白了, 人们都是拿适合自己的标准来为自己的言行作解释,拿对立的标准套向自己怀有偏见的人。 博大而又复杂的中国文化滋养并鼓励了这种双重标准,我们中的毒,根深蒂固。

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咪蒙,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她和我们普通大众一样,有自己的偏见,用双重标准来对待自己和别人。如果咪蒙只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普通人,这一点是不是就比较容易得到谅解了呢?

那么我们再来说是咪蒙其他方面的不是。嬉笑怒骂,尖酸傲慢,其实也是一种文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喜欢这种风格的也没有必要大肆诋毁。大大咧咧,傲慢无礼,这是她的性格,不喜欢的人可以解释为肤浅,无教养。就当她是一个粗野任性的女孩子吧,只要她不妨碍自己的生活,何必总拿这个说事呢?

“媚俗”,可能是咪蒙被骂的最多的字眼之一。作为公共号运营者,哗众取宠,以博得粉丝欢心,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说是咪蒙带来了浊气,实在有些冤枉,因为谁也没有这个能耐。首先要有需求才会有市场,咪蒙的毒鸡汤之所以盛行,是因为读者的追捧。 存在即合理 ,低品位的读者催生媚俗的文字,咪蒙的出现只是恰逢其时。如果没有咪蒙,也会有其他这样的作者出现。

正所谓“树大招风”,在这些喷向咪蒙的口水中,不排除有些是因为妒忌。但是我们不要只看到她的荣耀。咪蒙的成功,除了一部分时运以外,更多的是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她是文学硕士,本身就具有深厚的底子,她能够把握读者的心理,这也是她的优势。

而且,我个人觉得,以咪蒙的功底和资质,还有她的努力程度,完全可以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建树。写这样的毒鸡汤,算是大材小用,长期迎合低端读者,浪费了她的精力,也将堵死她的创作之路。咪蒙付出的代价,实际上相当的大。

我在这里写下这些话,不是要维护她。只是有些事情,我们不去做,也不能假借道德的名义去批判别人。如果看不惯咪蒙,那就别看了,就当她不存在。

做好自己的事情,走好自己的路就行。

女人说,我就爱骂人,就不讲道理咋了,看不惯就不看,没谁拉着你?

一个温柔善良的女人,永远不会说出粗俗不堪的语言。不要被她的伪装所蒙骗,不要相信她的任何承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天生的,改不掉的!

境界越高的人,看不惯的事越少

境界越高的人,看不惯的事越少

一个人,难免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看不惯。

当看不惯别人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

其实无非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标准强加给别人,认为自己是怎样看待事物,别人也应该用这个标准来看待事物。

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看待世界的不同眼光。

除了大是大非的事情,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只是习惯之别。

每个人的判断,都是依据自己心中的尺子,而每个人心中的尺子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天,孔子暂住一处院落休息,子贡在院门口闲坐,这时远处走来一个身着绿衣的人。

那人听说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一年中有几个季节?

子贡说:一年自然是有四个季节。

绿衣人摇摇头说:不对,是三个季节。

子贡说:不可能,是四个季节。

于是两个人争执不下,从早晨一直到中午,声音越来越高。

孔子听到门口有争吵声,就走了出来。二人就让孔子来评判。

孔子上下打量了一下绿衣人,对子贡说:你错了,一年确实只有三个季节。

子贡一脸不解地看看老师,欲言又止。绿衣人非常高兴,满意地走了。

心有不甘的子贡终于忍不住问孔子:一年分明有四个季节,您怎么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着说:

你没看到那人通身的绿衣吗?他分明是蚱蜢所变。蚱蜢春生秋死,一生只经三季,从没见过冬天。

在他的知识系统里,一年就是三季,你和他讲道理,怎么可能说得通呢?你又何苦枉费口舌呢?

子贡听后,点头称是。

这个故事大概是后人杜撰,但很形象的说明了一个问题:

不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作为一个一年有四季的人,何必跟一个三季人争论呢?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

庄子告诫人们,境界要高一些,不要在世俗中争论是非。

虚空能包容一切,所以广大无边、圆融自在;大地能承载一切,所以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如果一个人的心胸,能够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这个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智慧多了,看不惯的事就少了

庄子讲过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

有个人养了些猴子。

他跟猴子们说:“给你们早上吃三个橡子,晚上吃四个橡子,好不好啊?”猴子们很生气,都不同意。

养猴的人就改口说:“那给你们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好不好啊?”猴子们就很高兴了。

庄子的这个寓言,表面上说的是猴子,其实用来说明人性。

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就像“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一样,本质上没有不同,只是自己的主观感受不同罢了。

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站在这个立场上,有一种是非标准,站在另外一个立场,又有另外一种是非标准。

所以,圣人不执著于是非的争论,不用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别人的好坏。

如果忌恨他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的心上扔石头”;如果看不惯他人,就是“自己往自己眼睛里揉沙子”。

难受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东西一无是处。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是可以相通为一而存在的。

苏轼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所以有一句话说:在智者眼,中没有看不惯的事。

你看不惯的人和事越多,证明你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当你的智慧增加了,你看不惯的事物减少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法,不要总盯着比人品头论足。陷在是非的泥潭里,只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腐蚀我们的心灵。

挣脱开杂念的束缚,试着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事物。当你看不惯的事物越来越少,你的境界也就越来越高了。

源于网络

是不是看不惯别人,不用说出来,远离就好了?

你的人品很好。你看不惯的人,采取远离的办法很明智。不过,如果你是个领导,就不能采取这种远离的办法啊!反过来,要亲近,想办法调动其积极性。

看不惯就少看,不喜欢就远离什么意思(看不惯就少看)  第1张

看不惯就少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看不惯就少看,不喜欢就远离什么意思、看不惯就少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