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股票走势图(沃尔沃股票) - 廖盛坪财富
当前位置:首页 > 财富 > 正文

沃尔沃股票走势图(沃尔沃股票)

  • 财富
  • 2022-12-03
  • 91
  • 更新:2022-12-03 09:50:09

今天给各位分享沃尔沃股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沃尔沃股票走势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吉利有沃尔沃100%控股权,为什么却不能共享技术?

自2010年以来,吉利一直在和Volvo 共享技术,并且2020年开始谋求吉利集团品牌除了技术之外重要职能部门的进一步融合!

第一:从2010年到2020年,吉利如何共享Volvo技术

其实从吉利2010年收购以来,吉利在不断的共享Volvo的技术成果,到最后依靠Volvo研发的CMA平台以及领克品牌的推出。

应该说收购的十年里,不能说吉利如何共享了volvo的技术,应该说是吉利如果利用Volvo的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实现吉利品牌的不断超越发展。

2010年吉利收购Volvo之后, 雅各布担任Volvo被收购后的首位CEO,在吉利和Volvo的技术合作方面是抵触的 ,所以才有了后来了汉肯萨缪尔森的上台。 可以说汉肯对于吉利Volvo的合作是助推手之一,不仅带领Volvo团队研发了Drive E系列动力总成以及现在非常成功的SPA平台,而且利用Volvo的技术优势协助吉利 汽车 研发了CMA平台,从而诞生了领克品牌,并将迅速推动吉利Volvo的持续融合 。

从2010年到2015年,吉利 汽车 很多车型在工程阶段会送到Volvo位于上海和哥德堡的研发中心,进行专门的调校和验证 ,从而保证了更多的Volvo技术指导能够在吉利 汽车 上实现。

从2014年开始,吉利 汽车 和Volvo 汽车 在瑞典哥德堡成立了CEVT也就是领克 汽车 CMA的研发中心, 之所以CEVT在哥德堡成立,就是方面利用Volvo的优秀专家资源以及Volvo强大的技术研发硬件实验室资源等。 到后来的领克品牌01,02,03,05车型的投放市场以及飞速发展,虽然Volvo表面占有领克30%的份额,但实际上领克品牌完全是由吉利运营的,也肩负着吉利 汽车 走向世界的艰巨使命。

而2019年开始,CMA平台已经不仅仅是领克 汽车 在使用了,基本扩展到了吉利 汽车 所有B级车以下的车型。

而Volvo专属的SPA品牌也将逐渐在吉利和领克 汽车 B级车以及以上的车型中使用。

第二:有的技术Volvo可以使用,但是低成本的吉利无法共享

有很多人质疑,吉利 汽车 仍然无法使用所有Volvo的技术,个人的观点,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来讲吉利照搬所有volvo技术是不现实的。

首先,Volvo作为豪华品牌,其本身售价较高,而且单车利润率也远远高于吉利 汽车 ,也就意味着很多Volvo使用的高端技术,以低成本主导的吉利 汽车 是不能使用的,只有一个原因,成本太高,比如Volvo 汽车 车身上使用众多的热成型钢和少量的铝合金结构件,仅仅这些零件的采购价格就超过一辆普通钢车身的成本了,当然, 如果照搬过来当然可以,在吉利 汽车 目前的售价下是无法使用这些高成本的材料的。

当然,如果吉利 汽车 将来研发B级或者C级车,随着售价的提高,使用这些技术将成为可能。

第三:将来吉利和Volvo如何实现技术协同?

Volvo 汽车 收购后要实现他的最大价值,这一点李书福一定比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考虑的更多更深入,更加长远。

从收购的前4年,吉利 汽车 通过购买和使用Volvo前几代的技术,进而推动吉利品牌的技术革新。

从2014年到2020年,吉利 汽车 利用和Volvo的技术合作提出了CMA平台和领克品牌,成功的品牌向上之路。

而且,随着 汽车 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造成门槛越来越低, 汽车 行业利润越来越薄,吉利 汽车 如果想从如此竞争激烈的 汽车 行业杀出重围,走向世界,就必须考虑更深入的融合:

从2019年开始,吉利 汽车 和Volvo 汽车 将开始更深入的融合和合并,不仅仅是从技术共享层面,而是从采购制造等方面全方位的合并,从而实现旗下所有品牌的协同发展!

所以,笔者相信,作为国内 汽车 行业的代表,拥有Volvo,领克,吉利,莲花等众多品牌的吉利 汽车 ,一定能够引领国内 汽车 行业走向成功,走向世界!

因为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轿车公司,不是沃尔沃技术公司。

沃尔沃不只是一家公司,而是一个集团。就比如阿里旗下有淘宝、大润发、微博、口碑、饿了么、闲鱼、优酷等一大堆品牌,假如你收购了闲鱼100%股权,却想要共享微博的用户,让优酷提供视频技术,让淘宝帮卖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同理,沃尔沃集团旗下有卡车、轿车、客车、游艇、工程机械、发动机等多家子公司,其中发动机公司也称 汽车 技术公司,负责研核心设备。而吉利收购的只是沃尔沃的轿车业务,跟其他子公司半毛钱关系都没有。说白了就是沃尔沃把轿车车标使用权转让给了吉利,并且可以使用轿车公司的设计专利,负责轿车的售后业务。

但是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并不能无偿使用沃尔沃的核心造车技术,因为那是人家的核心产业。所以如果你想继续用沃尔沃的发动机,那可以是合作形式,如果不想用,那也是吉利的权利,沃尔沃集团无权干涉。

所以现在沃尔沃轿车虽然已经成为吉利子品牌,但是未来可能和沃尔沃的灵魂渐行渐远,甚至有朝一日用上纯国产发动机也是有可能的。想要沃尔沃的发动机公司,除非有实力把整个沃尔沃集团收购,当然前提是人家肯卖。否则就跟宝沃一样只是买了个壳。

个人认为技术不共享的4个原因:

1.技术共享之后技术将不再值钱,掌握技术的人地位难保。

2.技术共享之后,沃尔沃只会卖到吉利价格,吉利不会卖到沃尔沃价格。

3.技术是沃尔沃品牌的核心,是高价格的支撑,是吉利市场定位的重要要素。

4.人们已经普遍认为沃尔沃比较高端,技术这层窗户纸谁都不会去捅破。

我来给大家捋一捋吧。

吉利收购的只是沃尔沃轿车业务100%的股权,这只是意味着吉利可以通过卖沃尔沃轿车获得一定的利润和收益等,吉利只是拥有100%沃尔沃轿车业务的股票,但是拥有股票并不等于拥有沃尔沃的技术, 因为此次收购明确表示只是股权收购,只是经济上的利益关系,而不是技术上的共享关系,这样能解释清楚了吧。

沃尔沃的专利技术无论是被吉利收购前还是收购后,吉利都无法随意使用,因为要面临着很多制约,包括之前沃尔沃和福特联合开发的一些技术, 汽车 专利年限一般是10-15年,起码专利期内吉利使用不了,那么吉利如何在专利期内获得沃尔沃的技术呢?

办法当然是有的。

吉利虽然不能共享沃尔沃的技术,但是由于掌握着沃尔沃轿车的经济命脉,这是天然的优势,吉利不可能白白放着这些好东西不用的,肯定要吸收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吉利这100多亿美金不是做慈善。不能共享,但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达到共享沃尔沃技术的目的,这个手段就是技术转让和技术合作。

技术转让方面,比如吉利博瑞,源自GMC延伸平台KC平台,里面很多安全配置都来自沃尔沃,还有沃尔沃副总裁亲自操刀的设计等。

第二种就是技术合作,比如吉利和沃尔沃共同研发的CMA平台,所有的技术专利最后当然属于吉利集团了,依赖于沃尔沃全球优秀的工程师,吉利可以借共同开发来吸收沃尔沃的精髓。

在2017年的时候,吉利与沃尔沃又成立了合资公司领克,合作进一步加深,其中沃尔沃占股30%,领克轿车里面的很多安全技术,比如主动刹车等十几项技术,都来自于和沃尔沃共享技术的CMA架构。

至此,吉利虽然不能直接拿来沃尔沃的技术使用,但是通过这些手段,吉利充分地吸收和消化了沃尔沃的技术,可谓经济利益和技术双丰收了。

沃尔沃控股了吉利,但从车型水平来看,吉利比沃尔沃差,就像大众比奥迪差一样。奥迪和大众的许多车型不仅零部件通用,平台也是通用的。吉利的确收购了沃尔沃100%的控股权,但你必须明白,收购沃尔沃的是吉利控股集团,而不是吉利 汽车 ,吉利 汽车 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集团是父子关系。吉利控股集团收购沃尔沃后,为什么不把沃尔沃的引擎换成发动机?

奥迪被大众收购已经有几十年的 历史 ,两大品牌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很早就有了合作,特别是大众推出模块化平台之后,大众和奥迪两家旗下的很多车型都是在共享平台上,甚至像奥迪A6L这样重量级的车型,也与大众辉昂共享。而当大众和奥迪甚至连底盘悬挂和车身框架都在共享时,发动机包括变速箱的共享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如果此时不共享就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来反观吉利,沃尔沃被吉利收购已经七、八年了,由于两个品牌之间的定位差距太大,在很多地方无法实现平台共享,因此发动机和变速箱也很难应用到吉利的车型上。然而,对于吉利与沃尔沃的结晶产品领克来说,它与沃尔沃是共享CMA模块化平台,领克当然也会用上沃尔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也意味着,未来不仅领克会用上沃尔沃的发动机,吉利也将不负众望!

此外,从吉利 汽车 的角度来看,沃尔沃发动机制造成本过高,因为全部材料都是进口的较高端的原材料,材料成本至少是国产发动机的三倍,使用沃尔沃发动机无疑会使自主车型的售价被迫提高。

两家公司都是实实在在的赢家,沃尔沃因此免于破产,并从中国市场的冲击中扭亏为盈,而吉利则因为沃尔沃的加入,在技术研发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帮助。如果真的要说谁的收益最大,那毫无疑问是沃尔沃,毕竟这次的收购对沃尔沃来说是一次救命稻草,而对吉利来说则是锦上添花。

从2019年开始,CMA平台已经不局限于领克 汽车 ,基本扩展至吉利 汽车 所有B级以下车型。此外,Volvo独有的SPA品牌也将逐步应用于吉利和领克的B级车及以上车型。其次,有些技术Volvo可以使用,但低成本的吉利无法分享有很多人质疑,吉利 汽车 也不可能全部使用Volvo的技术,个人观点,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吉利不可能全部复制Volvo的技术。

第一,Volvo是一个豪华品牌,它的售价比吉利 汽车 高得多,而且它的单车利润率比吉利 汽车 高得多,这意味着许多Volvo所采用的高端技术是由低成本主宰的吉利 汽车 所不能使用的,原因之一是成本过高,例如Volvo 汽车 车身上使用大量的热成型钢和少量的铝合金结构件,仅这些部件的采购成本就超过了一辆普通钢制车身的成本,当然,如果你照办,当然,根据吉利 汽车 目前的售价,这些高成本材料是不能用的。如果吉利 汽车 能在未来研发B级或C级车,随着销售价格的上涨,利用这些技术将成为可能。

未来的 Gill和 Volvo如何实现技术协同?

为了在买下Volvo 汽车 之后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李书福肯定比我们吃瓜群众考虑得更深入、更长远。吉利 汽车 从收购的前4年开始,就通过购买和使用Volvo的前几代技术来推动吉利品牌的技术创新。吉利 汽车 通过与Volvo的技术合作,在2014年至2020年间推出CMA平台和领克品牌,成功实现品牌上扬。

而随着 汽车 业竞争日益激烈,门槛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微薄,吉利 汽车 想要从如此竞争激烈的 汽车 业杀出,走向世界,就必须考虑更深的融合:从2019年开始,吉利 汽车 和 Volvo 汽车 将进行更深的融合与合并,这不仅是在技术上的共享,更是在采购制造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从而实现其旗下各品牌的协同发展!因此,笔者相信,作为国内 汽车 业的代表,拥有 Volvo、领克、吉利、莲花等众多品牌的吉利 汽车 ,一定能带领国内 汽车 业走向成功,走向世界!

1*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沃尔沃的技术只能用在沃尔沃车上…

2*卖你100%股份和相关技术和知识产 权!但是不能涉及到福特集团参与的内容!

这是福特和吉利双方的谈判基础!双方的谈判协议写的清清楚楚,沃尔沃的所有专利和技术和知识产权,只能应用于沃尔沃品牌!

实际上,沃尔沃轻型乘用车品牌在福特工业化体系内,一直是福特集团在给沃尔沃 汽车 做产品开发技术积累和资金投入!谁投资,谁受益懂得吧!

福特集团卖出去的是沃尔沃 汽车 100%的股份以及沃尔沃 汽车 相关的技术和知识产权专利!

这其中所有涉及到母公司福特参与的技术和专利并不在谈判协议框架内的!!

整个谈判框架协议里面涉及到的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约束性、惩罚性的内容细则条款的纸张,堆起来放在桌上都超过半米高了!

表面上看吉利收购沃尔沃轻型乘用车品牌,合同标的是18亿美元!实际上吉利花的钱十倍于这个18亿美元都不止!至今,吉利还在源源不断往里面砸钱!吉利的目标是要把沃尔沃 汽车 建设成在全球销量和技术规模上都和bba同级别的品牌!(这个目标一年砸个几十上百亿亿美金都不够吧)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疑惑。为什么吉利不能直接套用沃尔沃的零部件。

其实,严谨点说,吉利是收购沃尔沃 汽车 100%股权,而不是收购沃尔沃100%控制权。因为沃尔沃是个大型集团企业,下分多个领域, 汽车 行业是沃尔沃的一个分支。而吉利只是购买了沃尔沃 汽车 的全部股权,但是技术还是归沃尔沃 汽车 所有。

其次是吉利不想拉低沃尔沃 汽车 豪华品牌的价值。吉利可以和沃尔沃 汽车 共同研发,但是不能直接套用沃尔沃的技术。就是为了定位产品线的功能和用途。就好比保时捷也是大众旗下的品牌一样,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

股权收购不代表技术共享,协议之中有明确规定

当年吉利 汽车 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很多人十分之震惊,因为当时的吉利还远没有如今的名气与口碑,而沃尔沃却是声名在外。

而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让更多人纳闷的是,吉利却没有获得沃尔沃包括发动机、底盘等在内的核心技术。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

首先,沃尔沃在卖给吉利之前,早已不是“自由身”,而是早就卖给了福特。后来福特在卖掉路虎、阿斯顿马丁之后,终于又把沃尔沃也卖掉,吉利便买了下来。

而沃尔沃在福特的这段时间,其很多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两者共同所有。所以在卖给吉利的时候,协议中是明确写了吉利不能直接使用这些核心技术的。

所以,即使吉利握着沃尔沃百分之百的控股权,但却没法直接用到沃尔沃的技术。

不过,既然进了吉利的家门,那两者肯定是有其他的办法的,比如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等等。像由吉利和沃尔沃共同打造的领克,如今便风头正劲。

吉利是沃尔沃100%的控股权,但是只有8.2%的股权,虽然有100%控股权也是为不能完全共享技术的,我们接下来引用一个小故事。 吉利自从收购沃尔沃之后,为什么吉利不直接利用沃尔沃的发动机呢?

对于厂家来说,肯定是以利益为先,不可能说做亏本的生意或利益没有最大化的事情。如果吉利直接使用了沃尔沃的发动机,这必然会导致 沃尔沃的产量和销量下降 。吉利十来万车子引用了沃尔沃30到50万的发动机。那消费者自然不会多花钱去为沃尔沃买单,这样子亏损的还是吉利,这必然会损失巨大,吉利肯定不会去断送自己的车企。所以吉列会参考沃尔沃的核心技术进行技术整合和研发,虽然这个过程会有些困难,于是再协议签署之后吉利立刻工程师前往雅典进行深造和学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研发出性能比较好三大件。

回归主题,既然吉利有百分之百的控股权为什么不能去资源共享?

在吉利和沃尔沃自从签署协议之后吉利 汽车 拥有了领克 汽车 的50%的股份,沃尔沃 汽车 拥有30%股份,吉利控股集团拥有20%的股份。在这里我们就明白,吉利 汽车 和吉利控股集团是不同的概念,所以说吉利 汽车 只拥有50%股份是完全不能去共享资源的,所以说。吉利 汽车 和沃尔沃 汽车 只能按照1:1股权方式去互相研发整合,才能使核心技术不断改进及动力总成等领域的技术共享和零部件联合采购都是不能100%共享。

那么吉利和沃尔沃他们的关系具体是什么?

其实吉利和沃尔沃相当于是兄弟公司,他们通过车企的合作共同打造 汽车 品牌,建立技术的授权协同的采购等战略合作关系。技术核心由吉利 汽车 和沃尔沃 汽车 共同经营。他们可以共享吉利和沃尔沃三大核心技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在这里我想说一下,如果说可以共享沃尔沃的资源的话,那只能说吉利集团可以共享,而不是吉利 汽车 ,其实这样子就特别好理解了。

你好,吉利收购沃尔沃时,确实不能直接拥有沃尔沃的技术。可是通货技术转让和联合研发等方式,如今的吉利已经和沃尔沃实现了技术共享,说白了就是一种“左手倒右手”的关系。

一、我们要知道,拥有沃尔沃技术的是“吉利集团”

其实收购沃尔沃的是吉利集团,并不是吉利 汽车 。

当初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就相当于同时拥有沃尔沃的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但是这1万多项技术不能直接用在自家的车子上。而且拥有使用权的也只有与沃尔沃相关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

为何说相关的几个字,因为沃尔沃的前任拥有者是福特,属于“有限授权”的那些专利,吉利是不能用的。

当然我们也知道,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目的就是要吸收技术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家吉利 汽车 的品牌形象,买来不用,那我是吃饱撑着的吗?

不用肯定不行的,那么吉利的做法就是通过技术转让的方法,把能用的全部都用上了。

在2013年3月的时候,吉利与沃尔沃达成技术转让,同年8月,沃尔沃就向吉利转让了三项技术,包括GMC升级平台,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和GX7安全革命技术,而且都用在吉利 汽车 上了。

通过技术转让,吉利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技术,可是这就像让别人帮忙写作业一样,远远不够的,如果想要自己全部吃透,吉利肯定要另辟蹊径。

二、除了技术转让,吉利还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法

吉利这个所有的“曲线救国”方法目前主要是三种方式,分别是:

1、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其实就是:共同开发,学习进步。

2013年9月吉利和沃尔沃在瑞典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两边的技术团队共同研发了CMA基础架构模版,而且这些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是属于吉利控股集团的。

这么搞的话,就不会存在知识产权的限制问题,就算是福特的技术,只要沃尔沃的工程师能够掌握,吉利的技术团队就可以被启发,去借鉴的。

这个有点像你去学习米其林大厨的菜,虽然不能直接把菜谱拿过来,但是可以通过观察他的厨师怎么操作,然后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归纳,慢慢琢磨就出来了。

2、批量性派遣员工去学习核心技术

2016年,CEVT总共2000多名员工在里面,国内人员占了四分之一。通过派遣技术人员进入CEVT,吉利不仅能学到许多核心技术,还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完回来,吉利马上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BMA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也做出了缤瑞和滨越两款车型了。

这就像我们跟学霸一起学习,碰到难的问题,只要学霸指点一下思路,考试遇到同类题目自然都能迎刃而解的。

3、成立合资公司,扩大技术合作

有了CMA的这个合作架构基础,吉利和沃尔沃开始进一步扩大技术合作,专门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

2017年8月,领克 汽车 合资公司成立,沃尔沃以技术入股,持股比例为30%,共同研发CMA架构,这也算是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比如说领克01采用的自动紧急刹车等17个主动安全配置,就是来自于沃尔沃的技术共享。

除了领克公司外,同一天还成立了另一家公司是宁波时空方程技术有限公司,吉利和沃尔沃各占50%的股份,共同运营。

同时,吉利则表示,这家合资公司的研发成果,可以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让吉利控股集团内部跨品牌来共享这个技术。

也就是说,同样的发动机变速箱,在吉利、领克和沃尔沃车上都可以使用,完全没有技术限制,吉利吸收沃尔沃的这一盘大棋到这里就基本完成了。

总的来说,吉利通过100%股份收购沃尔沃,虽然不能直接使用技术,但是通过有谋略的方式,通过一步步扩大技术合作,最终确实也达到了最终的目的,全盘吸收技术的同时,吉利的品牌形象也被进一步释放了,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沃尔沃股票代码是多少?

沃尔沃汽车股票代码:OMX: VOLCAR B,上市公司为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沃尔沃汽车(瑞典文:Volvo Personvagnar)是于1927年在瑞典歌德堡成立的汽车品牌,现为吉利汽车旗下公司。

沃尔沃的创始人瑞典人古斯塔夫·拉森(Gustaf Larson)和亚沙·盖布列森(Assar Gabrilsson)原为服务于瑞典知名滚珠轴承制造厂SKF的成员之一,其中拉森是工程师,而盖布列森则是经济学出身的国际行销部门经理。

由于两人对汽车的前瞻性与热情,两人在1925年9月时成功说服SKF的董事会,借到了该公司位于瑞典特斯兰大(Torslanda)的厂房开始测试汽车组装,于1926年8月10日获得授权,正式开始量产。后于1927年4月14日正式上市第一款车型:沃尔沃 OV4,为敞篷车,OV4专为瑞典的气候与地形所设计。

由于沃尔沃的销售表现如日中天,自1935年起,沃尔沃汽车升格为一家独立公司“沃尔沃公司”营运。而沃尔沃公司更是世界知名的商用车辆制造商。

拓展资料:沃尔沃与吉利

2009年12月24日,福特汽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汽车制造商吉利汽车的母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就出售沃尔沃汽车达成初步协议。

2010年3月28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利集团)在瑞典哥德堡与福特汽车签署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吉利汽车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和其相关资产,涉及金额18亿美元,于2010年第三季度完成交割。

2021年,沃尔沃宣布将自2030年起逐步停止发行燃油车型,逐步向清洁能源品牌看齐。

2021年10月29日,沃尔沃汽车今日宣布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代码为“VOLCAR B”,开盘价58.75瑞典克朗,发行价53瑞典克朗(6.12美元)/股。

沃尔沃亚太是什么意思

沃尔沃亚太是的意思是国产沃尔沃,沃尔沃与吉利合资工厂生产的。目前沃尔沃亚太生产的车型只有S60L,XC60、XC90等车型也即将国产。

沃尔沃(Volvo),瑞典著名汽车品牌,曾译为富豪。该品牌于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建,创始人是古斯塔夫·拉尔森和阿瑟·格布尔森。

沃尔沃集团是全球领先的商业运输及建筑设备制造商,主要提供卡车、客车、建筑设备、船舶和工业应用驱动系统以及航空发动机元器件;以及金融和售后服务的全套解决方案。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2010年,中国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从福特手中购得沃尔沃轿车业务,并获得沃尔沃轿车品牌的拥有权。

2017年12月27日下午,吉利控股发布消息称,其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达成一致,将收购其持有的沃尔沃集团(AB Volvo)8847万股的A股股票和7877万股的B股股票。项目交割后,吉利控股将拥有沃尔沃集团8.2%股权,成为其第一大持股股东,并拥有15.6%的投票权。

由于销售表现优秀规模越来越大,沃尔沃在1935年时正式脱离母公司SKF,独立为沃尔沃公司继续营运。

直到1998年为止,沃尔沃汽车都一直属于沃尔沃公司(Volvo)所拥有,该公司除了乘用汽车之外,也是世界知名的商用车辆制造商,其产品还包括航天、航空设备及各种机械。

沃尔沃集团总部设在瑞典哥德堡,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北欧证券交易市场上市。作为瑞典最大的工业企业集团,沃尔沃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基地,并在190多个市场从事经营活动,客户集中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

沃尔沃股票走势图(沃尔沃股票)  第1张

沃尔沃股票代码

股票代码:VOLVY。

总部地点:瑞典(Sweden),上市地点:美国场外交易粉单市场(Pink Sheet)。

沃尔沃(Volvo),瑞典著名豪华汽车品牌,曾译为富豪。该品牌于1927年在瑞典哥德堡创建,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的沃尔沃轿车业务出售给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品牌发展

沃尔沃集团旗下拥有沃尔沃卡车、雷诺卡车、沃尔沃客车、新星客车、佩沃客车、沃尔沃遍达发动机等品牌,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拥有近10万名员工,在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生产厂。

历史上,沃尔沃汽车公司曾是沃尔沃集团旗下主营轿车业务的子公司。1999年,沃尔沃集团将旗下轿车业务出售给福特汽车公司。2010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收购了沃尔沃汽车公司。2017年,沃尔沃汽车集团在华销量突破10万辆,沃尔沃汽车亚太区以20%以上的增长率持续走高,中国市场则以近30%的销量增长领跑全球。

高盛为何高价入股吉利,成为第二大股东,原来竟与沃尔沃有关?

2005年5月,吉利成功实现香港上市,此后股票一直处在平稳上升的阶段。

当年6月,吉利股价暴涨9.5%至0.8港元。到了2006年,吉利股价更是连续数月在1港元的高点震荡。2007年因并购锰铜的利好,吉利股价再次直线上涨,6月股价超过1.5港元,创上市以来的新高。

由于国家对资产的外流一直有所限制,此时的上市公司只装有吉利 汽车 46.8%的资产。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吉利终于将46.8%变成了99%。随着上市公司的资产扩大了一倍,其股价到了当年最高的1.46港元,这让李书福“冬泳”的信心更为充足。

然而,此前一直在平稳上升过程中的吉利股票,却在2008年年底跌得一塌糊涂,从当年最高的1.46港元,到12月时一下子变成了0.15港元。这是怎么回事?

断崖式的直降,无疑给吉利人泼了一盆彻骨的凉水。0.15港元的股价,甚至还没刚上市时的高,就连桂生悦自己都觉得有些惨不忍睹。

归根到底,当年消费者对整个市场都普遍信心不足,最终也殃及吉利。

要命的是,上市公司在自身的上升期时,有一家著名的外资银行建议发CB(可转换债券),还可以溢价。

当桂生悦开始着手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这家外资银行竟然组织人手将吉利的股票给打下来了,从当时的0.9港元,一直打压到0.72港元,尽管有溢价25%,到头来还是0.2港元,依旧等于没有溢价。

“后来上市公司又搞了两次重置,”桂生悦有些感叹地说,“现在就连一次我都不会同意的,只是当时我也不太懂。另外,公司说话刚开始也没有太多底气。”

这种状况一直拖到了股票升到1.46港元的那段日子。

在这段日子里,桂生悦记得有不少人赚了钱,“但是也有一些人没有出手”,于是就不幸地遇到了这次断崖式的直降。

眼看到期日就要到来,摆在桂生悦面前的是两个选择:如果股价能重新回到0.9港元以上,自己就不用着急还钱,毕竟投资者更愿意持有股票;如果股价持续走低,他就必须按照投资者的重置意见,将钱还给人家。

为此,吉利曾跟多家投行谈过,包括南非商业银行的投资基金,但是它们大多不看好吉利的未来。尽管此时的股价已经自2009年1月开始慢慢回升,但他们还是拒绝了吉利的方案。

终于,吉利遇见了高盛的直投部门。

让市场有些大跌眼镜的是,高盛对吉利选择了直接支持的方式。他们不仅很看好吉利,而且觉得桂生悦跟他们谈的股价——当时为0.6港元——不是太高,而是太划算了。

问题是,要做投资就得对公司做全面的尽职调查和评估,这需要有一个过程,前前后后高盛一做就是5个多月,这也就意味着高盛的投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为了解决CB到期的问题,桂生悦还是得到处借钱,李书福也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动用了私人腰包,最终让吉利没有因为这几亿港元而违约。

曾有一段时间,国内媒体都紧盯吉利,认为吉利的资金链变得紧张,质疑李书福“冬泳”是否是虚张声势。但它们不知道的是,吉利当时的压力主要就来自这几亿港元,但对其自身的发展更并无大碍。

更重要的是,此事的解决,也让很多人看到吉利是有还钱能力的,能撑得住,并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变得极度虚弱。

在吉利的股价继续回暖的过程中,高盛也做完了尽职调查。

此时吉利 汽车 的股价已经从当初的0.6港元多,飚升到1.6港元,前后涨了将近三倍。如果换成其他投行,或许还会犹豫,都这么高了,再投的话还能赚什么?

高盛为了这个尽职调查,前后花了200多万美元,不仅请专业的财务顾问,还请了 汽车 行业的很多专家来评估,做得非常正规也尽心尽力。在吉利股价上升之后,高盛还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吉利,追着桂生悦赶紧谈条件。

为了对吉利负责,对李书福负责,更要对投资者负责,桂生悦也希望能谈个好价钱。尽管当时的股价已是1.6港元,但他还是希望能溢价卖给高盛,同时能将票息谈到最低。

一开始,高盛开的条件是票息6%,给出的理由是吉利 汽车 的股价已经升了三倍,但桂生悦并没有轻易答应,谈判暂时搁置。

这让高盛有些骑虎难下。

到这个地步,票息到底是多少,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在一天的凌晨3点,吉利与高盛紧急召开会议,不歇气地一直谈到早晨,最终达成共识,那就是票息3%。同时,高盛以1.9港元的价格入股吉利,相比当时的股价,吉利 汽车 实现了溢价。

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对吉利而言,它从高盛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当时一下子拿了它3.5亿美元,这是我们在 历史 上拿的最大的一笔钱”。对高盛而言,尽管以相对较高的价位进入吉利 汽车 ,但当它最终从吉利 汽车 身上套现离开时,还是赚得盆满钵满。

李书福坦言:“高盛为吉利注入了额外资本,为长期策略提供了资金支持。”其实,高盛入股吉利,或与吉利下一步的重大战略密切相关,那就是收购沃尔沃。吉利的公告明确称,资金用途包括潜在收购事项。

写在最后:

对高盛来说,投资吉利当然不是为了扶持中国的自主品牌,而是看好中国 汽车 市场的未来,看好吉利的未来。对吉利来说,高盛的入股,显然不只是拿了几亿美元资金那么简单,更大的影响还在于给市场和投资者释放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吉利的发展已经真正步入正轨。

关于沃尔沃股票和沃尔沃股票走势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