抿鼻涕耳朵堵(MBTE) - 廖盛坪财富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正文

抿鼻涕耳朵堵(MBTE)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MBTE,以及抿鼻涕耳朵堵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石油知识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油原料性质,以及由热能引起的变化过程等的详细资料。由此种资料即能进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遗骸逐渐堆积时的环境状况。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

参考资料:

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 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 各种燃料产量最大, 约占总产量的90%; 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 产量约占5%。 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 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C, 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柴油

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成为重。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对柴油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

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润滑油

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润滑脂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蜡油

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沥青

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

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 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

石油勘探,就是考证地质历史,研究地质规律,寻找石油天然气田。主要要经过四大步骤,即:确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围;然后从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来;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围寻找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质圈闭;最后对评价最好的圈闭进行钻探,查证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气,并搞清它有多少储量。下面对这四个步骤的工作内容作一介绍。(具体的石油勘探技术方法后面有专题论述)

(一)确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围

前面已经讲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积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这里形成的。因此,确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围当属是首要的。

确定古湖古海的地质依据,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印模、痕迹等)。通过地质家们的研究,现在地球上的岩石种类极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浆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浆喷发到浅处或地面后,凝固而成的。电视中曾多次报导过现代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因此对这种岩石的来源与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积岩,前面在油气形成问题时,已谈到了它的来源与形成过程了,它就是确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质依据。也就是说,哪里有沉积岩,哪里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这是毫无疑问的。三是变质岩,这主要是各种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在地壳的变迁过程中因经受高温高压而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变成了既坚硬又致密的另一类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样区别呢?这主要是通过化石来确定和区分的。因为湖泊与海洋的生物特征是大不一样的。另外,即使同样的沉积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是以当时水的咸淡来分的,淡水为湖,咸水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状况对找油找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在后来的地质变迁中,或遭受过风化剥蚀,造成残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坏;或经过严重的变质过程等等,这些情况也都要通过对岩石性质和地层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证其发育过程。

(二)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不论是湖盆或者海盆,面积都很大,一般也有上万平方公里,大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竟超过50万平方公里。盆底的形态也是凹凸不平,很不规则的,有高低,有深浅,较低的部分称之为凹陷,高的部位称之为凸起或隆起,一般水中的生物遗体比较容易富集在盆底的低处,所以凹陷是被认为盆地中有利于生油的部位,当然也是较深的为好,故在明确了盆地范围以后的第二步就是查明深凹陷的位置,也就是找出能够生成较多油气的地方。

(三)寻找地质圈闭

寻找地质圈闭是寻找油田的中心环节。任何一个找油部门对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地质圈闭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形态各异。例如大庆油田的大庆长垣,其圈闭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我国找到的最大储油圈闭。当然也有小到不足一个平方公里的,有的单独的含油圈闭只有一口油井。地质圈闭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为一个完整的地质圈闭;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来。现在我国有能力探测到的圈闭埋深,大约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这个深度以内,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较准确,钻井也能够得着。寻找圈闭自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过程,对于深而小的圈闭,找到它当然是很困难的,它要求的技术精度、难度要比一般情况下高的多。

找到地质圈闭以后,还要对圈闭进行是否具备储油条件的研究和评价工作。一般来说,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质圈闭,有利于油气运移进去,成为有希望的油田,而对其他地方的圈闭,评价就要低一些。再则各个圈闭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储藏油量的大小等情况也需要进行研究和评价。

(四)钻探油气田

对所找到的地质圈闭,里面是否储藏着石油或天然气,在没有对它进行钻井验证之前,一般是很难给以定论的。因此,对地质圈闭进行钻探,这是寻找油田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个步骤。其重要性及关键性在于,这个步骤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和手段,它都关系到一个油田能否顺利诞生以及它的实际命运问题。

在油田发现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一个圈闭本来是充满了石油的,但因钻探技术及方法不当,而没有发现其中的油气,直到若干年后,人们再次认识,再次钻探时才证实是个油田;还有的在首次钻探中就发现了油层,但其中油气就是出不来或油气产量很低、结果评价为没有工业开采价值而弃置一旁,可是以后的重新钻探或经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又喷出了高产油气流。可见,钻探是发现油气田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与前面的工作关系,如同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那样,所以必须十分认真对待。

在盆地内或一个圈闭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应该打在什么位置,这是要综合考虑多种资料以后才能确定的。其实,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来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如新疆克拉玛依因为旁边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见,它就是第一号探井生油的。至于我国东部在复盖区找油田,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说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两口空井;胜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华8井,说明在此之前曾经至少打了7口干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后才发现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经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当然,确定探井井位也不是无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简单而言,以找油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层为目的的井称之为基准井或参数井)总是尽可能定在圈闭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气总是浮在水的上面。这里的所谓"高"是指含油层的“高”。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因而“高”也不是绝对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钻探的圈闭象个反扣着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这个圈闭象一条竖放着的大鱼,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处;如果圈闭象一块倾斜的板(克拉玛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极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头发都在头顶上最密,但秃顶者却在头部的周围才有头发,如果一定要在头顶去剪发,只会徒劳无益,新疆准噶尔盆地就有这样的实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处打成了一口探井,一无所获,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较低处打井,却出了油,用“秃顶”周围的头发来比喻,确有相似之处。也有确实在“盆底”找到油的,犹如炒菜的锅里放点油,它不可能停在锅沿上,这是因为这里的地层里几乎没有水,石油不占密度差的优势浮起来,只好“沉底”了,这种实例很少,所以“高处找油”仍然是首先应当遵循的准则。

当一个地质圈闭经钻探后,有一口井获得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流,这就算是找到了一个油田。但是,还必须进一步把这个油田的具体范围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钻探过程中发现油气之后,就应立即查清油层的层数、深度、厚度,并要搞清油层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质,还要对油层进行油气生产能力的测试和原油性质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扩大钻探,进一步探明圈闭含油气情况,算出地下的油气储藏量有多少。这样,对单独个油田来说,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结束了。

最后这里还需加以说明的是,在实际寻找油田的工作中,这个步骤不可能绝然分开进行,而总是相互联系、交错进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就找到了地质圈闭;在找地质圈闭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沉积地层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钻探圈闭时,也会发现新的生油层和储集层,以致给人们增加许多新的认识。总的来说,寻找油田的过程,一方面是人们对地下情况不断积累资料、深化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

国土资源部研究人员10日说,中国石油资源储量仍处于增长期,尽管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张新安在此间召开的“2005中国石油论坛”上说,得益于高强度的石油勘查活动,中国石油储量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内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比2003年底增长5.4%;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7.91亿吨,增长3.4%;累计采出量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4.91亿吨,增长2.4%。

张新安指出,中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尚维持在合理水平。储量替代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是指国内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当年开采消耗储量的比值。替代率为1,表明勘探所导致的储量增加与开采所导致的储量消耗持平。储量替代率大于1,表明储量的增加大于消耗,小于1则表示勘探新增的储量不能完全弥补储量的消耗。

张新安介绍说,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04年,更是达到了1.27的高水平。

此外,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储采比一直维持在14至16的范围内。储采比是指国内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采储量之比,即目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供消费的时间。张新安说,尽管这一比值仅及2004年世界石油平均储采比43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世界平均储采比受中东储采比拉高影响,这仍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可以保持石油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水平。

张新安认为,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和消费的高强度。2004年,中国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5%,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但消费量却占世界总量的8.2%。

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原油产量保持较快增速。由2000年的1.63亿吨增至2004年的1.75亿吨,年均增长1.1%。预计今年将达到1.8亿吨,而按照以前的预测,到2010年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

张新安说,中国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尚有约三分之二的潜力待探明。在这三分之二的待探明潜力中,三分之一可以在当前技术和成本条件下探明;三分之一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探明,但发现成本将大幅增加;其余三分之一将依赖未来技术的创新。

他建议,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完善油气基础地质投入机制,实行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勘探开发竞争机制。

张新安表示,中国还应采取包括经济和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勘查。据介绍,中国油页岩预测资源总量4832亿吨,但尚未展开系统调查评价,探明程度仅为6%。油砂目前尚无查明资源储量,预计资源量达80亿吨以上。

所有医用化学药名的简写

A

英文缩写全称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丙烯酸

AAS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偶氮(二)甲酰胺

ABN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B

英文缩写全称

BAA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碱式氯化铝

BACN 新型阻燃剂

BAD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2,3-巯(基)丙醇

BBP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叶酸

BCD β-环糊精

BCG 苯顺二醇

BCNU 氯化亚硝脲

BD 丁二烯

BE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苯偶姻乙醚

BFRM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丁二醇

BGE 反应性稀释剂

BHA 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二丁基羟基甲苯

BL 丁内酯

BLE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OPP 双轴向聚丙烯

BP 苯甲醇

BPA 双酚A

BPBG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

BPF 双酚F

BPMC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

BPO 过氧化苯甲酰

BPP 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BPPD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化酯

BPS 4,4’-硫代双(6-特丁基-3-甲基苯酚)

BP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R 丁二烯橡胶

BRN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二溴(代)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新型密封胶

BSH 苯磺酰肼

BSU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苯并三唑

BTX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X 渗透剂

BXA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C

英文缩写全称

CA 醋酸纤维素

CAB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N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醋酸-丙酸纤维素

CBA 化学发泡剂

CDP 磷酸甲酚二苯酯

CF 甲醛-甲酚树脂,碳纤维

CFE 氯氟乙烯

CFM 碳纤维密封填料

CFRP 碳纤维增强塑料

CLF 含氯纤维

CMC 羧甲基纤维素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D 代尼尔纤维

CMS 羧甲基淀粉

D

英文缩写全称

DAF 富马酸二烯丙酯

DAI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M 马来酸二烯丙酯

DA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TBP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BA 己二酸二丁酯

DBEP 邻苯二甲酸二丁氧乙酯

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R 二苯甲酰间苯二酚

DBS 癸二酸二癸酯

DCCA 二氯异氰脲酸

DCCK 二氯异氰脲酸钾

DCCNa 二氯异氰脲酸钠

DCHP 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

DCPD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乙酯

DDA 己二酸二癸酯

DDP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DEAE 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

DE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ETA 二乙撑三胺

DFA 薄膜胶粘剂

DHA 己二酸二己酯

DH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HS 癸二酸二己酯

DIBA 己二酸二异丁酯

DIDA 己二酸二异癸酯

DIDG 戊二酸二异癸酯

DIDP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DINA 己二酸二异壬酯

DIN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Z 壬二酸二异壬酯

DIOA 己酸二异辛酯 lan

E

英文缩写全称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E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AC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AA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EAK 乙基戊丙酮

EBM 挤出吹塑模塑

EC 乙基纤维素

ECB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

ECD 环氧氯丙烷橡胶

ECTEE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

ED-3 环氧酯

EDC 二氯乙烷

EDTA 乙二胺四醋酸

EEA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

EG 乙二醇

2-EH :异辛醇

EO 环氧乙烷

EOT 聚乙烯硫醚

EP 环氧树脂

EPI 环氧氯丙烷

EPM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OR 三元乙丙橡胶

EPR 乙丙橡胶

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AN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EPT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EPVC 乳液法聚氯乙烯

EU 聚醚型聚氨酯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E 乙烯基乙基醚

EXP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

F

英文缩写全称

F/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F-23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

F-30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40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DY 丙纶全牵伸丝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FNG 耐水硅胶

FPM 氟橡胶

FRA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

FRC 阻燃粘胶纤维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RPA-101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

FRPA-6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

FWA 荧光增白剂

G

英文缩写全称

GF 玻璃纤维

G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

GOF 石英光纤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R-1 异丁橡胶

GR-N 丁腈橡胶

GR-S 丁苯橡胶

G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GUV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

GX 邻二甲苯

GY 厌氧胶

H

英文缩写全称

H 乌洛托品

HDI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HDPE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

HEDP 1-羟基乙叉-1,1-二膦酸

HFP 六氟丙烯

HIPS 高抗冲聚苯乙烯

HLA 天然聚合物透明质胶

HLD 树脂性氯丁胶

HM 高甲氧基果胶

HMC 高强度模塑料

HMF 非干性密封胶

HOPP 均聚聚丙烯

HPC 羟丙基纤维素

HP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P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

HPT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HS 六苯乙烯

HTPS 高冲击聚苯乙烯

[Last edit b I

英文缩写全称

IEN 互贯网络弹性体

IHPN 互贯网络均聚物

IIR 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

IO 离子聚合物

IPA 异丙醇

IPN 互贯网络聚合物

IR 异戊二烯橡胶

IVE 异丁基乙烯基醚

J

英文缩写全称

JSF 聚乙烯醇缩醛胶

JZ 塑胶粘合剂

K

英文缩写全称

KSG 空分硅胶

L

英文缩写全称

LA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CM 液态固化剂

LDJ 低毒胶粘剂

LDN 氯丁胶粘剂

LDPE 高压聚乙烯(低密度)

LDR 氯丁橡胶

LF 脲

LGP 液化石油气

LHPC 低替代度羟丙基纤维素

LIM 液体侵渍模塑

LIPN 乳胶互贯网络聚合物

LJ 接体型氯丁橡胶

LLDP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M 低甲氧基果胶

LMG 液态甲烷气

LMWPE 低分子量聚乙稀

LN 液态氮

LRM 液态反应模塑

LRMR 增强液体反应模塑

LSR 羧基氯丁乳胶

M

英文缩写全称

MA 丙烯酸甲酯

MAA 甲基丙烯酸

MA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AL 甲基丙烯醛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BTE 甲基叔丁基醚

MC 甲基纤维素

MCA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

MCPA-6 改性聚己内酰胺(铸型尼龙6)

MCR 改性氯丁冷粘鞋用胶

MDI 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MDI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撑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MDPE 中压聚乙烯(高密度)

MEK 丁酮(甲乙酮)

MEKP 过氧化甲乙酮

MES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M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HIPS 改性高冲聚苯乙烯

MIBK 甲基异丁基酮

MM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F 甲基甲酰胺

MNA 甲基丙烯腈

MPEG 乙醇酸乙酯

MPF 三聚氨胺-酚醛树脂

MPK 甲基丙基甲酮

M-PP 改性聚丙烯

MPPO 改性聚苯醚

MPS 改性聚苯乙烯

MS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

MSO 石油醚

MTBE 甲基叔丁基醚

MTT 氯丁胶新型交联剂

MWR 旋转模塑

MXD-10/6 醇溶三元共聚尼龙

MXDP 间苯二甲基二胺

N

英文缩写全称

NBR 丁腈橡胶

NDI 二异氰酸萘酯

NDOP 邻苯二甲酸正癸辛酯

NHDP 邻苯二甲酸己正癸酯

NHTM 偏苯三酸正己酯

NINS 癸二酸二异辛酯

NLS 正硬脂酸铅

NMP N-甲基吡咯烷酮

NODA 己二酸正辛正癸酯

NODP 邻苯二甲酸正辛正癸酯

NPE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R 天然橡胶

O

英文缩写全称

OBP 邻苯二甲酸辛苄酯

ODA 己二酸异辛癸酯

ODPP 磷酸辛二苯酯

OIDD 邻苯二甲酸正辛异癸酯

OPP 定向聚丙烯(薄膜)

OPS 定向聚苯乙烯(薄膜)

OPVC 正向聚氯乙烯

OT 气熔胶

P

英文缩写全称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R

英文缩写全称

RE 橡胶粘合剂

RF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RFL 间苯二酚-甲醛乳胶

RP 增强塑料

RP/C 增强复合材料

RX 橡胶软化剂

S

英文缩写全称

S/MS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SAS 仲烷基磺酸钠

SB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SBR 丁苯橡胶

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C 硅橡胶气调织物膜

SDDC 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钠

SE 磺乙基纤维素

SGA 丙烯酸酯胶

SI 聚硅氧烷

SIS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IS/SEBS 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SM 苯乙烯

SMA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SPP :间规聚苯乙烯

SPVC 悬浮法聚氯乙烯

SR 合成橡胶

ST 矿物纤维

T

英文缩写全称

TAC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TAME 甲基叔戊基醚

TAP 磷酸三烯丙酯

TBE 四溴乙烷

TBP 磷酸三丁酯

TCA 三醋酸纤维素

TCCA 三氯异氰脲酸

TCEF 磷酸三氯乙酯

TCF 磷酸三甲酚酯

TCPP 磷酸三氯丙酯

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TEA 三乙胺

TEAE 三乙氨基乙基纤维素

TEDA 三乙二胺

TEFC 三氟氯乙烯

TEP 磷酸三乙酯

TFE 四氟乙烯

THF 四氢呋喃

TLCP 热散液晶聚酯

TMP 三羟甲基丙烷

TMPD 三甲基戊二醇

TMTD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硫化促进剂TT)

TNP 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

TPA 对苯二甲酸

TPE 磷酸三苯酯

TPS 韧性聚苯乙烯

TPU 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TR 聚硫橡胶

TRPP 纤维增强聚丙烯

TR-RFT 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TRTP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TTP 磷酸二甲苯酯

U

英文缩写全称

U 脲

UF 脲甲醛树脂

UHMW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P 不饱和聚酯

V

英文缩写全称

VAC 醋酸乙烯酯

VA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VAM 醋酸乙烯

VAMA 醋酸乙烯-顺丁烯二酐共聚物

VC 氯乙烯

VC/CDC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VC/E 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VC/E/MA 氯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E/VAC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A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MMA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OA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

VC/VAC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 氯乙烯(单体)

VCP 氯乙烯-丙烯共聚物

VCS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VDC 偏二氯乙烯

VPC 硫化聚乙烯

VTPS 特种橡胶偶联剂

W

英文缩写全称

WF 新型橡塑填料

WP 织物涂层胶

WRS 聚苯乙烯球形细粒

X

英文缩写全称

XF 二甲苯-甲醛树脂

XMC 复合材料

Y

英文缩写全称

YH 改性氯丁胶

YM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乳

YWG 液相色谱无定型微粒硅胶

Z

英文缩写全称

ZE 玉米纤维

ZH 溶剂型氯化天然橡胶胶粘剂

ZN 粉状脲醛树脂胶

mbte是什么化学试剂

六甲基磷酰三胺溶剂。mbte是混酸甲酯溶剂,俗称为除味溶剂,学名为六甲基磷酰三胺溶剂,它能被氯代烷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形成络合物,主要是吸潮的作用。

MBTE催化剂的一般选用什么种类的?

甲基叔丁基醚一般是甲醇与异丁烯反映,一般用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做催化剂。一吨2000_3000那样吧据我所知

抿鼻涕耳朵堵(MBTE)  第1张

有机化学官能团名称及英文字母表示缩写是什么?

A

英文缩写 全称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丙烯酸

AAS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偶氮(二)甲酰胺

ABN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B

英文缩写 全称

BAA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碱式氯化铝

BACN 新型阻燃剂

BAD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2,3-巯(基)丙醇

BBP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叶酸

BCD β-环糊精

BCG 苯顺二醇

BCNU 氯化亚硝脲

BD 丁二烯

BE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苯偶姻乙醚

BFRM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丁二醇

BGE 反应性稀释剂

BHA 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二丁基羟基甲苯

BL 丁内酯

BLE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OPP 双轴向聚丙烯

BP 苯甲醇

BPA 双酚A

BPBG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

BPF 双酚F

BPMC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

BPO 过氧化苯甲酰

BPP 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BPPD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化酯

BPS 4,4’-硫代双(6-特丁基-3-甲基苯酚)

BP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R 丁二烯橡胶

BRN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二溴(代)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新型密封胶

BSH 苯磺酰肼

BSU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苯并三唑

BTX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X 渗透剂

BXA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C

英文缩写 全称

CA 醋酸纤维素

CAB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N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醋酸-丙酸纤维素

CBA 化学发泡剂

CDP 磷酸甲酚二苯酯

CF 甲醛-甲酚树脂,碳纤维

CFE 氯氟乙烯

CFM 碳纤维密封填料

CFRP 碳纤维增强塑料

CLF 含氯纤维

CMC 羧甲基纤维素

CMCNa 羧甲基纤维素钠

CMD 代尼尔纤维

CMS 羧甲基淀粉

D

英文缩写 全称

DABCO 三乙烯二胺

DAF 富马酸二烯丙酯

DAI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M 马来酸二烯丙酯

DAP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ATBP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DBA 己二酸二丁酯

DBEP 邻苯二甲酸二丁氧乙酯

D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R 二苯甲酰间苯二酚

DBS 癸二酸二癸酯

DBU 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

DCCA 二氯异氰脲酸

DCCK 二氯异氰脲酸钾

DCCNa 二氯异氰脲酸钠

DCHP 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

DCPD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乙酯

DDA 己二酸二癸酯

DDP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DEAE 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

DEP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DETA 二乙撑三胺

DFA 薄膜胶粘剂

DHA 己二酸二己酯

DHP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

DHS 癸二酸二己酯

DIBA 己二酸二异丁酯

DIDA 己二酸二异癸酯

DIDG 戊二酸二异癸酯

DIDP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DINA 己二酸二异壬酯

DINP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Z 壬二酸二异壬酯

DIOA 己酸二异辛酯 lan

E

英文缩写 全称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E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AC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AA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EAK 乙基戊丙酮

EBM 挤出吹塑模塑

EC 乙基纤维素

ECB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

ECD 环氧氯丙烷橡胶

ECTEE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

ED-3 环氧酯

EDC 二氯乙烷

EDTA 乙二胺四醋酸

EEA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

EG 乙二醇

2-EH :异辛醇

EO 环氧乙烷

EOT 聚乙烯硫醚

EP 环氧树脂

EPI 环氧氯丙烷

EPM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OR 三元乙丙橡胶

EPR 乙丙橡胶

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AN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EPT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EPVC 乳液法聚氯乙烯

EU 聚醚型聚氨酯

EV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E 乙烯基乙基醚

EXP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

F

英文缩写 全称

F/V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F-23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

F-30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40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DY 丙纶全牵伸丝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FNG 耐水硅胶

FPM 氟橡胶

FRA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

FRC 阻燃粘胶纤维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RPA-101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

FRPA-6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

FWA 荧光增白剂

G

英文缩写 全称

GF 玻璃纤维

G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

GOF 石英光纤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R-1 异丁橡胶

GR-N 丁腈橡胶

GR-S 丁苯橡胶

G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GUV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

GX 邻二甲苯

GY 厌氧胶

H

英文缩写 全称

H 乌洛托品

HDI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HDPE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

HEDP 1-羟基乙叉-1,1-二膦酸

HFP 六氟丙烯

HIPS 高抗冲聚苯乙烯

HLA 天然聚合物透明质胶

HLD 树脂性氯丁胶

HM 高甲氧基果胶

HMC 高强度模塑料

HMF 非干性密封胶

HOPP 均聚聚丙烯

HPC 羟丙基纤维素

HPM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P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

HPT 六甲基磷酸三酰胺

HS 六苯乙烯

HTPS 高冲击聚苯乙烯

I

英文缩写 全称

IEN 互贯网络弹性体

IHPN 互贯网络均聚物

IIR 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

IO 离子聚合物

IPA 异丙醇

IPN 互贯网络聚合物

IR 异戊二烯橡胶

IVE 异丁基乙烯基醚

J

英文缩写 全称

JSF 聚乙烯醇缩醛胶

JZ 塑胶粘合剂

K

英文缩写 全称

KSG 空分硅胶

L

英文缩写 全称

LAS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LCM 液态固化剂

LDJ 低毒胶粘剂

LDN 氯丁胶粘剂

LDPE 高压聚乙烯(低密度)

LDR 氯丁橡胶

LF 脲

LGP 液化石油气

LHPC 低替代度羟丙基纤维素

LIM 液体侵渍模塑

LIPN 乳胶互贯网络聚合物

LJ 接体型氯丁橡胶

LLDP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LM 低甲氧基果胶

LMG 液态甲烷气

LMWPE 低分子量聚乙稀

LN 液态氮

LRM 液态反应模塑

LRMR 增强液体反应模塑

LSR 羧基氯丁乳胶

M

英文缩写 全称

MA 丙烯酸甲酯

MAA 甲基丙烯酸

MA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AL 甲基丙烯醛

MBS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MBTE 甲基叔丁基醚

MC 甲基纤维素

MCA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

MCPA-6 改性聚己内酰胺(铸型尼龙6)

MCR 改性氯丁冷粘鞋用胶

MDI 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

MDI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撑二苯基二异氰酸酯)

MDPE 中压聚乙烯(高密度)

MEK 丁酮(甲乙酮)

MEKP 过氧化甲乙酮

MES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

MF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M-HIPS 改性高冲聚苯乙烯

MIBK 甲基异丁基酮

MMA 甲基丙烯酸甲酯

MMF 甲基甲酰胺

MNA 甲基丙烯腈

MPEG 乙醇酸乙酯

MPF 三聚氨胺-酚醛树脂

MPK 甲基丙基甲酮

M-PP 改性聚丙烯

MPPO 改性聚苯醚

MPS 改性聚苯乙烯

MS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

MSO 石油醚

MTBE 甲基叔丁基醚

MTT 氯丁胶新型交联剂

MWR 旋转模塑

MXD-10/6 醇溶三元共聚尼龙

MXDP 间苯二甲基二胺

N

英文缩写 全称

NBR 丁腈橡胶

NDI 二异氰酸萘酯

NDOP 邻苯二甲酸正癸辛酯

NHDP 邻苯二甲酸己正癸酯

NHTM 偏苯三酸正己酯

NINS 癸二酸二异辛酯

NLS 正硬脂酸铅

NMP N-甲基吡咯烷酮

NODA 己二酸正辛正癸酯

NODP 邻苯二甲酸正辛正癸酯

NPE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R 天然橡胶

O

英文缩写 全称

OBP 邻苯二甲酸辛苄酯

ODA 己二酸异辛癸酯

ODPP 磷酸辛二苯酯

OIDD 邻苯二甲酸正辛异癸酯

OPP 定向聚丙烯(薄膜)

OPS 定向聚苯乙烯(薄膜)

OPVC 正向聚氯乙烯

OT 气熔胶

P

英文缩写 全称

PA 聚酰胺(尼龙)

PA-1010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

PA-11 聚十一酰胺(尼龙11)

PA-12 聚十二酰胺(尼龙12)

PA-6 聚己内酰胺(尼龙6)

PA-610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

PA-612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

PA-66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

PA-8 聚辛酰胺(尼龙8)

PA-9 聚9-氨基壬酸(尼龙9)

PAA 聚丙烯酸

PAAS 水质稳定剂

PABM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

PAC 聚氯化铝

PAEK 聚芳基醚酮

PAI 聚酰胺-酰亚胺

PAM 聚丙烯酰胺

PAMBA 抗血纤溶芳酸

PAMS 聚α-甲基苯乙烯

PAN 聚丙烯腈

PAP 对氨基苯酚

PAPA 聚壬二酐

PAPI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

PAR 聚芳酰胺

PAR 聚芳酯(双酚A型)

PAS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

PB 聚丁二烯-[1,3]

PBAN 聚(丁二烯-丙烯腈)

PBI 聚苯并咪唑

PBMA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

PBN 聚萘二酸丁醇酯

PBR 丙烯-丁二烯橡胶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S 聚(丁二烯-苯乙烯)

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PC 聚碳酸酯

PC/ABS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

PC/PBT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

PCD 聚羰二酰亚胺

PCDT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

PCE 四氯乙烯

PCMX 对氯间二甲酚

PCT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

PCT 聚己内酰胺

PCTEE 聚三氟氯乙烯

PD 二羟基聚醚

PDAIP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AP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PDMS 聚二甲基硅氧烷

R

英文缩写 全称

RE 橡胶粘合剂

RF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

RFL 间苯二酚-甲醛乳胶

RP 增强塑料

RP/C 增强复合材料

RX 橡胶软化剂

S

英文缩写 全称

S/MS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

SAN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SAS 仲烷基磺酸钠

SB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

SBR 丁苯橡胶

SBS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C 硅橡胶气调织物膜

SDDC 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钠

SE 磺乙基纤维素

SGA 丙烯酸酯胶

SI 聚硅氧烷

SIS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SIS/SEBS 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SM 苯乙烯

SMA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

SPP :间规聚苯乙烯

SPVC 悬浮法聚氯乙烯

SR 合成橡胶

ST 矿物纤维

T

英文缩写 全称

TAC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TAME 甲基叔戊基醚

TAP 磷酸三烯丙酯

TBE 四溴乙烷

TBP 磷酸三丁酯

THF 四氢呋喃

TCA 三醋酸纤维素

TCCA 三氯异氰脲酸

TCEF 磷酸三氯乙酯

TCF 磷酸三甲酚酯

TCPP 磷酸三氯丙酯

TDI 甲苯二异氰酸酯

TEA 三乙胺

TEAE 三乙氨基乙基纤维素

TEDA 三乙二胺

TEFC 三氟氯乙烯

TEP 磷酸三乙酯

TFE 四氟乙烯

THF 四氢呋喃

TLCP 热散液晶聚酯

TMP 三羟甲基丙烷

TMPD 三甲基戊二醇

TMTD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硫化促进剂TT)

TNP 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

TPA 对苯二甲酸

TPE 磷酸三苯酯

TPS 韧性聚苯乙烯

TPU 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TR 聚硫橡胶

TRPP 纤维增强聚丙烯

TR-RFT 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TRTP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TTP 磷酸二甲苯酯

U

英文缩写 全称

U 脲

UF 脲甲醛树脂

UHMW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P 不饱和聚酯

V

英文缩写 全称

VAC 醋酸乙烯酯

VAE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VAM 醋酸乙烯

VAMA 醋酸乙烯-顺丁烯二酐共聚物

VC 氯乙烯

VC/CDC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

VC/E 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VC/E/MA 氯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E/VAC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A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MMA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VC/OA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

VC/VAC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VCM 氯乙烯(单体)

VCP 氯乙烯-丙烯共聚物

VCS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VDC 偏二氯乙烯

VPC 硫化聚乙烯

VTPS 特种橡胶偶联剂

W

英文缩写 全称

WF 新型橡塑填料

WP 织物涂层胶

WRS 聚苯乙烯球形细粒

X

英文缩写 全称

XF 二甲苯-甲醛树脂

XMC 复合材料

Y

英文缩写 全称

YH 改性氯丁胶

YM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乳

YWG 液相色谱无定型微粒硅胶

Z

英文缩写 全称

ZE 玉米纤维

ZH 溶剂型氯化天然橡胶胶粘剂

ZN 粉状脲醛树脂胶

此外,有关化学试剂按杂质含量的多少分:

实验试剂:缩写为LR,又称四级试剂。

化学纯试剂:缩写为CP,又称三级试剂,一般瓶上用深蓝色标签。

分析纯试剂:缩写为AR,又称二级试剂,一般瓶上用红色标签。

保证试剂:缩写为GR,又称一级试剂,一般瓶上用绿色标签(又称优级纯)

基准试剂:缩写为PT,专门作为基准物用,可直接配制标准溶液。

光谱纯试剂:缩写为SP,表示光谱纯净。但由于有机物在光谱上显示不出,所以有时主成分达不到99.9%以上,使用时必须注意,特别是作基准物时,必须进行标定。

其他的有

AAS 原子吸收光谱

AR 分析纯试剂

BC 生化试剂

BP 英国药典

BR 生物试剂

BS 生物染色剂

CP 化学纯

CR 化学试剂

EP 特纯

FCP 层析用

FMP 显微镜用

FS 合成用

GC 气相色谱

GR 优级纯试剂

HPLC 高压液相色谱

Ind 指示剂

IR 红外吸收光谱

LR 实验试剂

MAR 微量分析试剂

NMR 核磁共振光谱

OAS 有机分析标准

PA 分析用

Pract 实习用

PT 基准试剂

Puriss 特纯

Purum 纯

SP 光谱纯

Tech 工业用

TLC 薄层色谱

UP 超纯

USP 美国药典

UV 紫外分光光度纯

优级纯试剂 GR Guaranteed reagent

分析纯试剂 AR Analytical reagent

学纯试剂 CP Chemical pure

基准试剂 PT Primary reagent

实验试剂 LR Laboratory reagent

超纯试剂 UP Ultra pure

生化试剂 BC Biochemical

光 谱 纯 SP Spectrum pure

气相色谱 GC Gas chromatography

指 示 剂 Ind Indicator

层 析 用 FCP For chromatograph purpose

工 业 用 Tech Technical grade

关于MBTE和抿鼻涕耳朵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